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2 10:35:19
公文,即公务文书,在汉朝荀悦所著的《汉纪》中也作“牒牍”。现代的公务文书是指党政机关公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三条将其定义为:
“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可以看出现代公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那么,文言词是不是在现代公文中就完全退场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文言词在现代公文中不仅没有退场,“出镜率”还比较高,在不同的文种、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语境中扮演着“主角”“配角”“群演”和“观众”的角色。
现代公文对古代公文的承继,体现在部分文言词语的使用上。公文的语言要庄重典雅、严谨规范、简洁凝练。使用文言词语符合公文语言特点,在一些公文中,文言词汇充当着“主角”,不可替代。
例如:请示的结尾用语,“妥否,请批示”不能写成白话文“行不行,请批示”或者“妥当不妥当,请批示”;“当否,请指示”不能写成“合适不适合,请指示”;“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示”不能写成“以上意见如果没有不恰当的,请批示”。
请示作为上行文,使用文言词作结语,既包含了下级恳请的语气,又体现了公务文书的庄重,文言词成为不可取代的“主角”。
函的结尾用语“如蒙同意,请即复函”,“蒙”是文言动词,表示“受到”,但是这里不能写为“如果受到你同意”;“即”是文言词,表示“当下,最近”,“请即复函”表示请对方尽快发函回复,却不能写成“请尽快回复”;
“特此函达”是古语词,白话的意思是“现在特地去信告诉”,用文言词“特此函达”而不用白话已经成了公函常用的结尾用语。
函用在没有隶属关系的两个单位之间,无论是商洽工作、询问问题还是请求事项,文言词汇的运用都彰显函件的发出方态度恳切,言语礼貌,既注重礼节又不失身份,更好地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
批复和答复函中表述收文情况时,只能使用“收悉”,这里的“悉”是“已经知道”的意思,不能用“已经知道”代替,这里用“悉”语义不仅清晰明确,而且使公文的语义凝练,最终达到提高办事效率的效果。
介绍信和证明信开头部分,常用“兹有”“兹介绍”,“兹”作“此”,意为“现在”。这里不能用“现在”或“这个时候”来代替“兹”。
具有介绍、证明双重作用的介绍信,担负证明情况真实可靠责任的证明信,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专业的文言词,既可以表示正式、庄重,又可以得到对方的信任和支持,起到便于沟通和交流的作用。
由于行文关系和处理程序的需要,公文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形式相对固定、含义相对特定、功用相对稳定的专门语言,这些凝练庄重的公文专用语,多为文言词,一般不用现代汉语的同义词替代。
在公文中“唱主角”。如“贵”“兹”“悉”“经”“拟”“拟请”“为盼”“为荷”“此复”“妥否”“承蒙”等。这些文言词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含义,表达精当得体,对提高公文拟制质量和处理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现代公文写作中,除去命令、公告、通告、条例等法规性、强制性的文种之外,其他文种都可以带一定的“辞采”,用规范的文言词能起到现代词汇所不具备的典雅、庄重的作用。
例如:“因贵单位反映情况属实,故均应予支持。”中的“因”(因为)“贵”(你)“均”(都)“应”(应该)“予”(给予)等单音节文言词使句子既富有表现力,又体现了公文语言庄重和简练的特点。
“××条例,业经国务院第×次会议通过,现公布实施。”中的“业经”,是“已经经过”的意思。用“业经”这个文言词,不用“已经经过”,除了语言简约之外,更重要的是文词典雅。
“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需要知晓的事项”,在“通告”中用“周知”就比“需要知晓”更庄重和严肃。
在讲话稿中,“谨代表”中的“谨”在古汉语中是“慎重,小心”的意思,这里当“郑重”解,是在原义“慎重,小心”基础上的引申,遵循了公开场合礼貌典雅的讲话原则。
“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中“莅临”即“到来、来临”的意思。莅临作为文言词,是书面语和敬语,多用于长辈、上级等贵宾的到来,用在正式的场合,比“到来”“光临”更体现出庄重和典雅之意。
总之,文言词是古代汉语中的词,也是有生命力的。在现代公文写作中,恰当使用文言词,会使语言更优美、更有文气,丰富了文章的信息。
这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言词,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律与习惯,又易读易懂,能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有很多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吸收为常用词,文言色彩淡化,这类文言词成为现代公文中有文言背景的“群演”。
公文语体中,仍保留了一些文言虚词。它们的意义用法与古代汉语中的意义用法大体相同。这些文言虚词之所以保留下来,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引用文言文或成语时,其中的文言虚词当然照用。如行之有效中的“之”、取而代之中的“而”、莫名其妙中的“其”等。
二是有的文言虚词没有相应的白话虚词可换用。如“简练而生动”“伟大而光荣”中的“而”。
三是有的文言虚词有一定的修辞作用。如“凡违反此规定者,一律按章处罚。”中的“者”,是古汉语中的虚词,相当于“……的人”。
现代汉语中“者”已成为一个构词功能很强的词素,如“听者”“读者”“消费者”。这里的“违反此规定者”可以改用“违反此规定的人”,但风格色彩没有文言词简洁、庄重、严肃。
又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一般不能更换。“之”与后边的单音节词合成双音节结构,形成四字一顿的节奏,读起来和谐、上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这些文言词语,一目了然,毫无疑义,却不能用现代白话文“的”代替,文言词的运用衬托出公文语言更加凝练简洁,郑重严肃而不失文雅之美。
虽然文言词在公文用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公文写作中我们要杜绝滥用误用文言词,此时文言词要做退出舞台的“观众”。
一种是滥用文言词。在现代公文写作中,有的写作者放着已有简洁明快的现代汉语不用,故作高深,生搬硬套,导致成文不伦不类、不合逻辑。
例如“由于无细化的岗位职责,相互推诿扯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这种状况如果不加重视,须臾难以改变。”中的“无”“须臾”的使用就是没有必要的。
不仅没有增强公文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反而使语句表意不清、指向不明。
一种是误用文言词。有人认为公文似乎用了一点文言词,就能显得古雅。但是一旦用错,就谬误百出了。
“兹”即“现在”的意思,通常用在句首,引出后文。有人在公文中写道“本条例经××讨论通过,兹予公布”,这里的“兹”属于误用,应为“现予发布”。再如误用文言词“之所以”。
已故语言大师吕叔湘认为:“用‘之所以’起句,是一种常见语病。”结构助词“之”应置于“主体”和“所以”中间———如“他之所以”是表示“他所以”这个短语是偏正结构,并从语气上加以强调。
如“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好文章,是因为头顶有天,脚下有地,眼中有人”,不能写成“之所以作家能写出好文章,是因为头顶有天,脚下有地,眼中有人”。
现代公文写作中为避免对文言词的滥用和误用,一要辨明词义,准确使用。准确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文言词的运用不准确,就会显得不伦不类,破坏公文的整体风格,也不能正确传递信息。
二要避免庸俗化。在使用文言词时,不要使用过多不必要的修饰语,以免给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不利于工作的展开。
三要合乎逻辑,注重语法和语境。如果不顾逻辑和语境滥用文言词,容易造成理解混乱,甚至贻误工作。
总之,现代公文写作中必须用文言词的地方,就让文言词当“主角”,体现公文的庄重、精炼;用文言词能更好表情达意的地方,让文言词当“配角”,强化文采;
文言色彩淡化、模式化明显的文言词,充当“群演”,按惯常方式使用;不用文言词也能准确达意时,让文言词退居幕后,充当“群众”。我们在公文写作中给文言词找准位置,合理使用,能使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