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7 09:04:50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又一段大分裂时期,先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虽然三国存在时间较短,但在这其中也发生了不少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那么在三国时期都发生过哪些大事?这些发生的大事有哪些?
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盘点并简单介绍一下,三国时期十大历史事件,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注:本文不包括三国建立之前的东汉时期也就是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之前的时期。
十、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
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
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击败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九、晋灭吴之战
中国西晋咸宁五年(吴天纪三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实现统一的战争。
司马氏建立晋王朝后,据有原魏、蜀之地,吴国仍据今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等地区。双方接壤数千里,时有攻战。
晋泰始五年(269)起,武帝筹划灭吴,一面改善内政,垦田积谷;一面优选将帅,先后以尚书左仆射羊祜等七将,分别都督荆、青、徐、益、扬、豫等六州及江北诸军事。并针对舟师不足的情况,命大司农王濬复镇益州(治今成都),造楼船,练水军。吴主孙皓却不修内政,暴虐荒淫,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又自恃水军强大,凭借长江天险,疏于戒备。镇军大将军陆抗等要求以重兵屯守西线要地西陵(今湖北宜昌)、建平(今四川巫山),孙皓不允。陆抗死后,吴失主将,兵力分散,防务空虚。
咸宁二年(276)十月,羊祜曾奏请伐吴,并提出多路齐发,水陆俱下,会师吴都建业的方略,由于太尉贾充等的反对而未实行。四年冬,羊祜病殁,度支尚书杜预接任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精兵袭破西陵,并施离间计,送还缴获,披露吴军败迹,使孙皓撤换了名将西陵督张政,吴军守备更加削弱。
五年秋,杜预、王濬上书请勿失战机,从速灭吴。十一月,武帝发兵20余万,依羊祜生前方略,分六路进军攻吴:镇军将军司马伷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出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自寿春(今安徽寿县)出江西(今安徽和县地区);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州);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今武昌);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今属湖北)出江陵(今属湖北);龙骧将军王濬及巴东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而下。以贾充为大都督,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统筹军运。
次年正月,晋军全面进击。王濬率水陆军7万,以唐彬为前锋,沿江东下,越过建平。杜预陈兵江陵城下,遣部将周奇等沿江西上策应王濬,连克城邑。二月初,王濬克丹阳城(今湖北秭归东)后,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又克西陵、夷道(今湖北宜都)。杜预派部将周旨等率兵800乘夜渡江奇袭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王濬遂克乐乡,又击杀吴水军都督陆景。中旬,杜预攻占江陵,斩吴江陵督伍延,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吴属江南之州郡纷纷降附。武帝鉴于各路晋军进展顺利,十八日令王濬、唐彬攻占巴丘(今湖南岳阳)后,即与王戎、胡奋会攻夏口、武昌,顺流直取建业。并令杜预等分兵3万加强王、唐部。杜预也令所属乘破竹之势直趋建业。王戎遣兵与王濬攻下武昌后,吴属蕲春(今湖北蕲春西南)、邾(今湖北黄冈西北)两城守将投降。此时贾充要求收兵,以后再战,武帝未纳。王濬率军继续东进。
在东线,司马伷军进据涂中,逼临江边,一部渡江破吴江防守备,斩获五六万人。王浑军出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分兵克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高望(今江苏江浦西南)等城。三月,吴丞相张悌督丹阳(郡治今南京)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率众3万渡江迎战,被王浑军夹击大败,张悌及沈、孙等7800人被杀。王浑未乘胜渡江取吴都,屯军江北等待王濬。王濬临机果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怯。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抗,其众不战而降;吴将陶濬拟聚兵2万乘船迎战,士卒闻讯逃散。这时王浑、王濬、司马伷三路晋军皆逼临吴都,孙皓分别请降。十五日,王濬率先领军8万进入建业,吴亡。
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八、南中平定战指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平定叛乱而对南中蛮族发动的一场战争,也被称为诸葛亮南征。
225年(蜀汉建兴三年)3月,诸葛亮大军开始行动。到了225年秋,整个战役胜利结束。前后也就几个月的时间。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诸葛亮平定了南中。从此南中蛮族归心,不再叛乱。而这也解除了诸葛亮的后顾之忧,并得到了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不过严格说起来,从223年开始,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就开始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也参与其中。他们联合起来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一起反对蜀汉政权。
当时恰好属国遭到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刘备更是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刘备的死,对属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国内需要整顿,因此诸葛亮当时并没有采取武力讨伐的方式,反而采取了安抚政策,可惜没有什么效果。
而对于外部而言,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虽然刚刚和东吴打了一仗,但诸葛亮不得不求和了,于是他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做完这一切,保证了外部的安全,诸葛亮开始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准备工作。一直到了225年初,基本上具备了南下平叛的条件,所以225年3月,诸葛亮亲自领兵南下。
当时南中四郡,实际上只有三郡叛乱,分别是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而其中越嶲郡高定的兵力最多,也最强,所以诸葛亮采取了兵分三路的策略。
东路军由门下督马忠带领,其目的是要直取最东面的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南)、消灭朱褒的叛军。中路军由庲降都督李恢带领,这是一支奇兵,主要是要偷袭孟获的根据地,切断孟获的退路。而西路军是此次作战的主力部队,目标直接对准了越嶲郡等主力作战。
从诸葛亮派遣的将领来看,许多当时蜀国有名的大将都没有参加这次战役。可见,在诸葛亮眼里,镇压这场叛乱根本不需要他们,因此,其南下的兵力也不会太多,最多两万多人。
诸葛亮大军南下,在卑水地区暂停前进,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叛军主力与其决战。可是面对大军压境,叛军内部还发生了内讧,高定部将杀死了雍闓,孟获一看情况不妙,也不增援了,使得诸葛亮一战定乾坤的打算失败了。
这也给了诸葛亮机会,让他各个歼灭。而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也十分注重政治影响。诸葛亮考虑的重心在北方,所以他在南方的目标是维稳,所以在镇压叛乱后,在面对少数民族的时候,采取了攻心为上。这也就有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七擒孟获。
七、街亭之战发生在228年春天,是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关键转折点。这次北伐战争之后蜀军损失巨大,而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的原因有很多。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开始第一次北伐战争。首先,诸葛亮坚持北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兴复汉室的这个目标。
兴复汉室,作为刘备生前的夙愿,同时也是诸葛亮出山的原因,一直都是诸葛亮奋斗到最后的目标。而这恰恰也是蜀国能够建国的根基所在,刘备凭借其为自己统一天下提供正当性,兴复汉室是蜀国的立国之本,可以说很多人正是以刘备这一政治抱负而支持蜀国的。诸葛亮也凭这一旗号,才有了足够的理由能够对荆州和益州进行控制。
其次,蜀国在刘备逝世后,国力损失严重,失去了君主的蜀国凝聚力开始减弱。功臣大将之间也出现不和。诸葛亮选择北伐,正是让各个集团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想要将蜀国上下重新凝聚在一起。
最后,在第一次北伐前一年曹丕驾崩,曹睿登基。曹睿上位之后,登基时间不长,还没有丰富的治国经验。同时,北方孟达叛乱转移了注意力。魏国在关中部署的兵力也相对薄弱。由此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希望。
在这一次北伐战争中有一个关键性战役就是街亭之战,可以说这一战改变了蜀魏两军的局势。
诸葛亮要北伐有陈仓道,褒斜道,子午谷道,祁山道和骆谷道五条道路可以选择,这几条道路大都崎岖难走,地势险峻。而较为平坦的陈仓道则由于两面易于伏兵较为危险。最后,诸葛亮就选择了较为稳妥的祁山道。祁山道虽然距离最长,但路面比较平坦易于行军,选择这条道路风险较低。街亭就位于祁山道之上。
街亭处于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地处陇山附近,地势险要。多条交通道路在街亭这一口汇集,对于蜀魏两国来说都是战略要地。街亭作为一处道路汇合点,前方是多条通往魏国的道路,后面则是一条狭长的小径。在这条路上,防守的一方只需要将兵力集中部署在关键节点就能够很好地达到防御地目的,而进攻一方却不能够一次性投入大量的兵力,受地形限制无法充分的派兵布阵,难以形成数量上的优势。
其次,对于蜀魏来说,街亭都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节点。一方面,如果街亭被魏国大军拿下,那么魏军就可以大兵进入陇右,从后方打击诸葛亮主力军。另一方面,蜀国若是能够将街亭控制在手中,就能够将通向陇西的数量通道切断,最终也能够拿下陇西,之后再将陇右当作自身的战略据点,分兵他路,将四周蚕食兼并。由此,街亭的重要之处可见一斑。
虽然由于后来的结果,有很多人说马谡只会纸上谈兵。但诸葛亮任命马谡镇守街亭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蜀国国内虽然还有魏延,赵云这些经验老到,战力强悍的武将,但当时赵云被诸葛亮派往箕谷牵制魏军,而魏延则需要作为攻打陇西的主力军留在汉中无法抽身。最终,诸葛亮也是在权衡多方情况之后,才起用马谡守卫街亭。
而街亭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马谡被后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不听诸葛亮在战前对马谡所交代的在道口驻扎布兵防守,转而将兵马安排在山上据守,放弃了水源。最终被张郃兵马包围切断水源。最后军心大乱,痛失街亭。
但其实即使马谡当初听取诸葛亮劝告,在道口重兵防守,最终也难逃失败的结果。
其一,诸葛亮是在听闻司马懿被重新起用后料道其会派兵进军街亭,于是派马谡驻守。但此时离张郃行军已有数日,没有充足时间给蜀军进行准备。
其二,在军事实力上,由于兵分多路,蜀国当时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进行调遣。而张郃则率领数万骑兵,来势凶猛。即使无法在一时攻下街亭,那也能极大地消耗守军的实力,拿下街亭也只是时间问题。最后,蜀汉本身领地较小,国力本身并不如魏国,根本无法和长期稳步发展曹魏政权相比。
因此,街亭之败,马谡作为主将负有最大的责任,但是从双发的军事储备,及国力对比看出,曹魏攻破街亭也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六、孙权称帝
简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正式灭亡。公元221年刘备不承认曹魏政权,于成都继承汉统自称汉帝,史称蜀汉。时天下三分,曹刘皆已称帝,而坐拥江东诸郡的孙权自公元222年以来虽自立年号,却一直只称吴王,低人一等。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决定称帝。名正言顺地与曹刘两方形成鼎立之局。
事件过程: 吴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十三日,孙权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立国号为吴,大赦天下。追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尊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子孙登为皇太子。九月,孙权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称帝,是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的标志。三国之中,尽管孙权称帝最晚,但从割据江东起计算,却是国祚最久的。
五、司马昭弑君,亦称甘露事变或甘露之变,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国建立继正始之变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政变。事件源自曹魏皇帝曹髦和权臣司马昭之间的权力斗争,最后以司马昭废黜并杀害曹髦以及保住大权而结束。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父子乘皇帝曹芳与曹爽兄弟出京谒魏明帝高平陵之机,发兵控制了京城局势。后又将曹爽骗回京城以谋反族诛。司马氏自此掌握了曹魏大权嘉平三年,司马懿死,司马师继其掌权。
254年(正元元年),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在郭太后的力主下,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被立为帝,作为其无嗣的伯父魏明帝的后嗣,改元正元。
四、高平陵之变
公元249年,司马懿家族为了从曹爽集团手中夺取魏国政权而发动了一次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政变十分惊险,理论来说,司马懿胜算不大,完全是背水一战,靠赌,胜败在此一举。结果政变成功了,曹魏政权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开创了一统三国的西晋千秋霸业。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的牛人一个,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三朝老臣,两度被主上托孤。第一次是曹丕死的时候,把曹睿托付给了司马懿、曹真、陈群,第二次再被曹睿托孤时,已经六十岁了,老当益壮。
曹睿病重时,一连下了五封诏书,召司马懿赶回洛阳见最后一面,托孤给司马懿的时候,场面十分感人,称“忍死之托”。
同时托孤的还有大将军曹真之子曹爽,曹爽凭着与未即位前的曹睿是好朋友,还是曹氏宗亲,掌握了军政大权。刚开始时,曹爽还能向司马懿虚心请教朝政大事,在狐朋狗友的劝诱下慢慢就原形毕露了,将司马懿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逐渐架空了司马懿。
在架空司马懿后,曹爽大权在握,可他一无政治头脑,二无他老爹的军事才能,只知道吃喝玩乐,霸占先帝的宫女,贪污国家的乐器。曹爽等人不仅私生活上腐败,朝政处理上也越来越飞扬跋扈。
曹爽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好大喜功,征伐蜀国,徒劳无功,人心反而向着有才能的司马懿。曹爽为了把持朝政,任命自己的兄弟们掌握禁军,日夜驻兵皇宫,后来又将曹睿的皇后郭太后迁移到永宁宫,完全掌控了朝政。从此,司马懿便装病不上朝,提前退居二线了。
曹爽多次试探司马懿,多亏司马懿老谋深算,装着患了重病,一次次化险为夷,顺利过关。司马懿整整忍了十年,暗中积蓄力量,培养三千死士,就等着机会,全力一击,推翻曹爽。
终于到了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这是司马懿千载难逢的机会。政治嗅觉敏感的司马懿抓住了,他以自己府中养的死士占领皇宫,到永宁宫迎出郭太后,劝说郭太后同意自己推翻曹爽集团。 当时曹爽确实太无法无天了,失道寡助,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讨伐曹爽,就此成功翻盘,从曹爽手中一举夺得了军政大权,帮助司马氏最终化家为国。
高平陵政变过程中,情况也凶险万分,当时的大司农恒范带着大司农印逃到曹爽身边,只要曹爽听取了恒范的建议,以曹芳的名义号召各地诸侯围攻洛阳,胜负还未可知。可惜的是曹爽胸无大志,天真的以为头像司马懿,起码可以保住全家性命,当个富家翁。 最终,曹爽被司马懿灭三族,从此,司马家成了当年汉献帝时的曹操,开创了一统三国的千秋霸业。
三、襄樊之战。在东汉末年间的时候的襄樊之战,也被人称为是关羽北伐的战役,襄樊战役,或者说是荆州的争夺战争。指的是在建安年间第24年也就是公元219年的时候,关羽带领着军队从荆州的南郡开始出兵进攻被曹魏所占领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在这场战争中关羽直接把襄阳,樊城给围困起来,断了他们的粮食水源企图饿死他们,又用水淹了七军重重地又给曹魏了一击重创,同时也威慑了华夏,接着吕蒙又去偷袭了荆州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后,关羽攻打失败了。于是开始向麦城逃跑,最后关羽关于父子被东吴给俘虏杀害了,襄樊之战让曹魏和蜀汉的实力都受到了损伤,尤其是蜀汉的实力,不但损失了军队将领还丢失了荆州,而这一场战争也作为一个转折点形成了三个国家并立的情形。这一战中还让蜀汉和东吴十几年的联盟关系被他打破成为了仇人,也间接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发生。
在当时刘备占领了益州之后,又在建安第24年的春天在汉中打败了曹操的军队。接着又派刘封和孟达占领了上庸城,这个时候刘备的统治集团的领地和实力都大大的增强了,达到了顶峰的时期。而曹操的统治集团内忧外患人心不齐,开始逐渐转为防守状态,虽然说曹操的统治集团仍然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那一个。孙权的统治集团平定了山越占领了交州,荆州三郡实力也大大的增强了,但是因为刘备占领了荆州的南郡,让孙权不但不能向北方发展,而且还被刘备和曹操夹在中间,所以孙权想方设法的想要占领荆州的南郡。战争打到了最后,关羽知道自己得不到救援,便开始向西退兵想要守城孙权就假装派人劝他投降,关羽也伪装成投降的样子然后逃跑了。谁料孙权已经提前命令手下切断了关羽的去路,抓住了关羽和关平并且砍了他们的脑袋之后孙权就占领了荆州。这场战争中,令人伤心的势关羽非但没有成功打下襄阳和樊城,反而丢了荆州的三郡还兵败而且身亡。这场战役让刘备丢了荆州的三郡,统治实力被大大的削弱而孙权的实力则不断强大。
襄樊这一战直接决定了荆州三个郡的归属权,东吴从此占领了荆州的六个郡不仅扩大了地盘,而且还基本全部占据了长江进一步巩固了东吴的政权。
二、曹丕篡汉
曹操在世时,很多人劝他干脆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皇帝,曹操没有同意。在他死后,曹丕继承王位成为魏王,同时还兼任丞相和冀州牧,眼见父亲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丕决定由自己来完成父亲的遗愿。
当时朝廷有很多曹姓官员,其他大臣对他们很不服气,为了缓和士族大夫和曹姓官员的冲突,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颁布了九品中正制,设置了一批对官员功绩进行考察的中正官,以保证不偏袒任何一个人,同时设立中书省,里面的官员都由士族来担任,把尚书郎起草诏书的工作也转移给中书省;下令宦官不能干涉朝政;下令后宫女眷不能干涉朝政,大臣们也不能向太后请奏政事,更不能让外戚掌权。曹丕的这些举措成功地赢得了士族大夫的支持,为之后的称帝奠定了基础。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交出国玺,禅位给他,随后便向天下宣布称帝,国号魏,曹丕就是魏文帝,年号黄初,定洛阳为国都,同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魏的建立,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曹丕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称帝的君主。
曹丕称帝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公元221年,他下令全国每个人口达到十万的郡县每年都要通过举贤制度推荐一人进入朝廷任职;大修孔庙,封孔子后人为宗圣侯,并于公元224年恢复了太学,在全国境内推广儒家思想,还在朝廷设立春秋谷梁博士一职;洛阳定为都城后,他命人把那些在战乱中毁坏的建筑重新修好,给百姓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继续发展屯田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组建集贸市场,方便百姓交易往来,同时也稳定了市场经济;政治上,曹丕除了建立九品中正制,还把很多藩王的权力都收回自己手中,这样一来就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在边防事务上,曹丕也有不少功绩。河西地区的羌胡屡屡来犯,曹丕命人率军前去镇压,打败了羌胡军队,让河西地区恢复了和平;另有鲜卑多次南下侵犯边境,经过几次打压后逐渐不再来犯,北方的边境也得到了安定;曹丕还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并仿照东汉在西域设置了长史府,负责管理西域各国的事务,以及维系西域和中原的联络。
孙权得知曹丕称帝的消息后,写信向魏称臣,以求保存实力。曹丕封他为吴王,一开始两国关系尚且友好,但几经波折,最终还是成为了敌人。曹丕曾三次亲自带兵攻打东吴,可惜都是无功而返。
曹丕统治了魏国六年,在位期间,魏国社会稳定,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家资金充足,军队物资丰裕,战乱时期带来的危害基本上被消除了。但和他的父亲曹操比起来,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始终有很大的差距,唯独在文学上有着不错的成就。
他的《燕歌行》可说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还写了一篇批判类的文章《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批判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除了七言诗,曹丕也擅长五言律诗和乐府诗,风格大多清新怡人。
公元226年,在三次讨伐东吴失败之后,曹丕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去世了。临终前,他任命曹真、司马懿几人为辅政大臣,拥立太子曹叡登基。
一、夷陵之战,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最为著名的防御型战役,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是刘备为关羽发起的复仇之战。
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三个月后,蜀汉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争,为了师出有名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挥军南下,大军直压东吴边境,东吴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而此最终与蜀汉战败而告终,战后,蜀汉元气大伤,这让小编不禁想起一句话,你猜中可开头却猜不中结尾。
公元222年,东吴战将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同年八月,更是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历史背景:夷陵之战的历史背景是关羽在镇守荆州之时在对樊城发起的战争中一战天下惊而威震天下,这时候,曹魏和东吴不愿蜀汉就此得势,从而联手。东吴更是设计关羽使得关羽失荆州,更是在途中将关羽击杀,而后,东吴还用关羽的人头与曹魏交好,献给了曹操。
关羽死后的两年,刘备打出为关羽复仇想从新夺得荆州而发起攻势。
可惜,想象是美好的,此后最终以蜀汉元气大伤而结束。
影响:如果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那么夷陵之战就是真正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
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