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0 13:18:26
《鸿门宴》是中国老少皆知的历史故事,以杀不杀刘邦为焦点,描述了刘邦和项羽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读后令人深思,留给后人许多启示。
启示一:成大事者绝不能优柔寡断。
项羽、刘邦联合败秦,当时项羽的军队有40万,而刘邦的军队只有10万,兵力悬殊。如果项羽下狠心,灭了刘邦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项羽太过于轻信他人,曹无伤向他告密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他立刻火冒三丈,第二天就要去攻打刘邦。
可是项伯回来替刘邦说好话,“人家刘邦先攻破关中,是立了大功,你却要攻打扡,这是不讲信义,你应该好好待人家。”项羽听了又犹豫不决了。
刘邦在鸿门向他道歉,三两句好话哄得项羽立刻又把刘邦当兄弟,还告诉他是曹无伤告密挑拨的。
正是因为他的犹疑不定和不合时宜的心软慈悲,导致了后来在鸿门宴上丧失了几次杀刘邦的最佳时机。
范增再三举起玉玦向他暗示,他置之不理;项庄舞剑,他依然毫无反应,最终还是让刘邦悄悄地溜走了,错失了除去刘邦的大好时机。
项羽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都是成大事者之大忌。
机遇就像是流星,稍纵即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尤其是在王权争夺、朝代更替的关键时刻,考验的就是帝王将相的判断能力、决断能力和非凡的魄力。
启示二: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可是人们在生活中又总是防不甚防。
防小人尤其是身边的小人犹为重要。
人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它会随着时间、环境、机遇的改变而改变,它飘忽不定、令人琢磨不透,难以判定和捕捉。
曹无伤是刘邦军中左司马,刘邦攻破关中先入秦地后,他可能凭借自己的小聪明,感觉项羽势力强大,于是到项羽处告密,说刘邦要自己称王。惹得项羽大怒,立即起兵要灭了刘邦。
刘邦也绝然没有想到,他的手下会莫明其妙地突然给他挖一大坑,几乎将他埋了。
同样,项羽身边也藏着一个吃里扒外的奸细—项伯,这可还是他是亲叔父,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后,立马巅巅地跑到张良那里透露了绝密消息。
而张良正跟随刘邦打天下。听到这个消息,这还得了,赶紧向刘邦报告。刘邦第二天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就这样,项羽的计划付之东流了。刘邦身边的奸细险些要了他的命,而项羽身边的奸细最终要了他的命。
历史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启示三: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受益无穷。
面对项羽的勃然大怒,刘邦一时也没有预料到,慌得没了主意。
但他有一个优点,就是不耻下问,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这帮助他避免了很多灾难。
张良向他禀报项羽欲攻打他一事,他大惊失色,问计于张良“这该怎么办啊?”
鸿门宴上,刘邦借口上厕所溜出来,可还在考虑怎么和项羽告辞,问樊哙“这该怎么办呢?”
樊哙对他说:“不要顾忌这些小的细节了,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就像是鱼肉等着挨宰呢,还告什么辞啊。”刘邦听后,才决定离去。
中国有句古话:听人劝,吃饱饭。凡事多倾听他人意见,集众人之所长,再作决断,会少走许多弯路,关键时刻甚至能救命。
启示四:领导者须心胸宽广海纳百川。
俗话说“有多大胸怀,做多大事业。”
刘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胸怀宽广、知人善任。
功成名就之后,他曾总结自己的致胜之道,就是那句著名的“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管理钱粮,我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但是,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
一个领导不一定什么都要亲力亲为、样样精通,关键在于用对人。
要有识人的慧眼、用人的胆识、容人的雅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此,大业早晚可成!
刘邦善于用人,而且礼贤下士。
项伯本来是偷偷来劝张良逃走的,没想到刘邦听说张良曾经救过他,这次他是来“救”张良报恩的,而且透露了这么天大的消息,执意要把项伯请进来,向其敬酒,还许诺结为儿女亲家。
把项伯感动得唏哩哗啦,轻信了刘邦的解释,转头就到项羽那里当说客。
张良就不用说了,那是刘邦的铁杆,听了项伯的劝告,丝毫没有害怕,更没有独自逃命的想法。而是坚定地站在刘邦这里,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刘邦共渡难关。
参乘樊哙得知刘邦情况危急时,挺身而出,不顾礼法,径直入内,以其独特的匹夫之勇保护刘邦,同时粗中有细,毫无惧色向项羽讲理,为刘邦开脱,竞得以成功。
而细细思量,正是刘邦的知人善任、心胸宽广,召集汇聚了一大批才华卓越的优秀人才,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军力强大于己数倍的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