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6 09:24:22
张籍流传下来的故事佳话有很多,有人说张籍是我国最早的“脑残”粉,脑残到什么程度呢——张籍喜欢杜甫的诗,一般人喜欢偶像的作品顶多每一篇都烂熟于心,就像今天喜欢周杰伦、喜欢张学友,我们就把他们的歌反复听。但张籍觉得这还不够,仅仅烂熟于心还不够,还得让杜甫的诗与自己融为一体。所以他就把杜甫的诗烧了然后拌上蜂蜜吃下去,这样他觉得他有一天就也能写出像杜甫一样的好诗了。
虽然这只是冯贽在《云仙散录》中的野史记载,但张籍在精神领袖杜甫的影响下确也写出了不少名传千古的好诗。《秋思》就是其中一首,而且堪称唐诗中表达秋思最经典的一首。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可能很多读者已经读过很多遍,心里会说,这首诗很普通啊,就是一首普通的七绝嘛,而且似乎还没有王昌龄的绝句读来有感觉。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一下吧。
题目很简单,就是秋思,就是秋天思念家人。就像之前讲过一首李商隐的《端居》,“端居”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闲居。当时我们就说了你要注意看闲居的人是谁,是陶渊明吗?陶渊明是喜欢闲居生活的,所以如果是陶渊明写闲居就没什么,但是李商隐是一个不想闲居的人却闲居在家,这里面本身就已经有了一种落空和无奈。
同样的,在这首诗中,秋思为什么就能让人感动?你说我夏天春天都在思念家人啊,我每天都在想他们,对,虽然事实是这样,但是秋天到了,一年快到头了,你还漂泊在外,宦游在外,自然界这些植物都叶落归根了,看着周遭的一切,孤独的游子肯定会更加思念家人。所以秋天是最能触发一个人的思乡情怀的,这是这个题目里面本身已经蕴含的感动。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还是一样很普通,几乎都不用翻译,要是高考考这翻译,肯定都是满分。但是我们还是要看普通背后的深刻:诗人在哪里看到秋风的,是在洛阳,而诗人的家是和州乌江(就是项羽自刎的那个地方),所以表明诗人此刻是客居在外,漂泊他乡的。而且在中国的诗词里面,看到“西风、秋风”就会想到一个人——晋代张翰,张季鹰。为什么想到他,他干了什么事呢?辛弃疾有词“尽西风,季鹰归未?”
《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就是张季鹰看到秋风起了,就回家了。所以在诗词里面看到秋风,首先就会想到“想回家”。所以这一句的确普通,诗人没有用大笔浓墨来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读者的阅读中当然就不会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但是当你理解了这背后的深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开篇诗人其实已经拨动了你思乡的心弦。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同样很普通,可是题目是秋思,有了第一句的背景,第二句诗人开始正面写对家人的思念了。前面说了秋风起,张季鹰就回家了。可是诗人回不去啊,怎么办?那个时候没有微信、qq,那就只能写信了。好,那就写信,但是诗人想说的话太多,一瞬间,脑袋里就闪出来无数句要说的话,而且觉得每句都很重要。再看这个“欲”字很有意思,说明诗人想写但是还没写,还没有动笔,为什么?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意万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一瞬间脑海翻涌,千愁万绪,但是借助“欲作家书”迟迟下不了笔这个神态就把一个咬着笔思索的人这样一个具体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直接引爆人的泪腺,或者说直接戳中你内心最柔软的那个点。一个“复”字说明诗人总是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这种担心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送信的人马上要出发了,又打开信封细看,检查是否还有遗漏。“又开封”三个字将诗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动作展现出来,那个盯着信一遍遍读仔细检查的诗人像极了当年写完情书装进去又拿出来的你。
这里你可能会说,担心什么,没写完再写一封不就行了,不是这样的,杜甫有诗句“家书抵万金”,在那个时候,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所以诗人对待家书才会这么慎重。更重要的是,诗人总觉得自己有话没有说完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这是诗人内心对家人最纯粹的思念。
所以,西风起,该回家了。当然今天的我们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情感,不会像古人那样生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因为我们有微信、有电话,可以随时打给爸妈,打给朋友,还有我们都有工作要忙碌。
但是如果你有时间秋游,与其满网寻找秋游攻略,不如回到故乡吧。
回到故乡,去爬一下小时候爬过的家门口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树;去小时候摔倒过的田埂,感受秋日里秋风吹过麦浪带来的清香;去听听小时候你上过学的校园,又传来怎样的书声朗朗;去陪陪那个时光侵蚀了她的容颜,但她依然是我们心中最美女神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