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2 08:05:52
《道德经》逐句解读: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解读
荣;荣耀
辱:羞辱,耻辱
谷:山谷,空虚
足:充足
朴:朴实,
大意
明白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甘心处于天下的低谷。
甘守低谷,永恒的道德就会充足,从而回归到混沌淳朴之态。
所得
法:
辩证法:荣和辱是一对矛盾体,老子主张甘于守辱。大道是柔和的,守辱就是谦守柔和,遵循自然之道。
事:知荣辱,但守辱的处境,回归混沌淳朴的状态
情:甘于平庸的状态
人:所有人
知道自己的荣光,宁愿受到诟病,也要成为虚怀若谷者,成为虚怀如谷者,一贯的德就充实了,就回到了了纯朴和纯真的状态。
荣和辱
荣与辱是揭示社会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意义的评价和内心感受的一对范畴。
荣与辱都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从主观方面说:荣,是指个人对自己思想行为社会价值的肯定评价,它和道德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密切相联;辱,是指个人对自己思想行为社会价值的否定评价。
从客观方面说:荣,是指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社会价值的肯定或赞誉;辱,则是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社会价值的否定或谴责。
一知其荣
知道自己的荣光,知道什么是荣耀。
知其荣,是认知层面。知,认识荣和辱
《陆九渊集》中记载“人惟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不知吾之所当贵,而谓之有耻焉者,吾恐其所谓耻者非所当耻矣。”
就是说,一个人首先要从心理层面,知识层面明白认识荣和辱。
原始人以诚实劳动、同甘共苦为荣,以偷懒欺骗为耻。
孔子以能力由于为荣辱。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孟子以仁和不仁为荣辱。
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仁则荣,不仁则辱。”
荀子,把对待义和利的态度看做判断荣与辱的标准。
他在《荀子·荣辱》中说:“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宋代张载重义重礼,以符合义与礼为荣,以不符合义与礼为辱。
陆九渊对荣辱问题讲得也很明白。
他把对待义的态度作为判断荣辱的标准,
他在《与郭邦逸》中说道:“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惟义与否。科甲名位,何加损于我,岂足言哉?吾人所学固如此。”
我们现在荣辱观呢?
大者为民服务为荣,于民为害为辱。
笑者以和谐富足为荣,困苦不平为辱。
我们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荣辱观,再说自己玩怎么做!
二守其辱
安于卑辱。大道谦卑,所以谦卑自守,能忍辱负重。
守其辱,是行动层面。守,坚守自己辱的处境。
明白了荣辱观,我们就要做出自己的行动了。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当然要向着自己以为的善方面前进。
在这个社会形态中,我们既要懂得付出,给予,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善意和帮助,争取自己该有的权利。
在现在,守其辱的意义,当然不是忍受诟病,永远保持低调,而是要做符合自己的荣辱观的行动。
归于自然,与大道同频就能回归自然,归于无极,还于纯真和纯朴。
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然后回馈于民。
甘于寂寞,耐心磨练,默默发展自己。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利用自己所学,还利与民,造福与自己周围。
三归于朴
回归到混沌淳朴之态,回到了了纯朴和纯真的状态。
归于朴,是目标层面,达到什么目标。
返朴归真,意为学道者通过修炼性命,摒弃伪性,返归纯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
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他的人生观是“清静无为、返朴归真”;
他的修炼方法是“深根固蒂、长短久视”。
“朴”是大道之法,法道治世,社会自然古朴。
《淮南子·本经训》中说:
三皇治理天下的时候,和顺处下不逆天道,寂寞平静不挠民众,朴质无华而情真意切,悠闲自得而不骄不躁,人事转移而没有变故;
在内在修养上合乎于道,在外在表现方面符合于道义;
变化而顺成于道理,行动而有利于万物;
说话言简意赅而遵循于事理,行动敏捷而合乎于情理;
心情愉快而不虚伪,待人接物朴实而不爱慕虚荣;
所以做事时不去选择时间,不去占卦预卜,不去猜想开始,不去考虑结束;
恬淡平安就心满意足,动荡不安就努力改变:
身体力行均以天地为准则,以阴阳为标准;同和于四时,明照于日月,与造化天地相和顺。
列子也十分推崇“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自然古朴社会。
《列子·仲尼》说:尧治理天下达五十年之久,不知道天下治理得好还是不好,不知道老百姓拥戴他还是不拥戴他,于是他环顾并寻问左右的近臣,近臣说不知道;问宫庭外的官员,回答说不知道;再问民间贤德之士,也说不知道;于是尧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闲逛在大街上,听儿童歌谣道:种出粮食养老百姓,无不是你的崇高美德,不用知识,不用智能,只依天帝的法则。
可见尧治理天下,自然古朴而不知。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就是说老子崇尚自然之道。他认为,自然就是守自己的辱,就是明自己的荣。
回归自然就是归于朴。
最后:
我们学习《道德经》就是寻求一种思维,这里给出的是:
知其荣就是先知自己,免得忙乱行动,事倍功半,或者南辕北辙,祸害自己。
守其辱,就是坚守自己的准则,遵守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下行动。
归于朴,就是做事,做人与大众相类,不做出众,出格的事情。就算是归于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