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3 14:48:14
《三国演义》中最受人瞩目的人物之一,莫过于诸葛亮。这位倍受国人敬仰和推崇的人物头衔众多: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作为文学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出师表》。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直译:
先帝创业还未完成一半,中途就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国的国力困顿,处境艰难。如今正是生死存亡之秋啊。然而侍卫臣僚们于内部毫不松懈,忠贞将士在外边舍生忘死,这都是因为蒙受了先帝给予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在陛身上。你实在应该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以光大先帝的遗德,恢弘张扬将士的志气,不应该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这样就会堵塞忠义之士纳谏之路。
宫中和朝廷,本来就是一体,赏罚褒贬,不应该不同。如有作奸犯科者以及忠厚善良者,应该交给地方官吏来评定赏罚,以昭显陛下的平等明确之理。不应偏颇而有私心,使得内外法律不相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忠良且老实之人,他们的志向和忠贞无二,这是先帝提拨起来,特地遗留辅佐陛下的。我以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可以与他们商量咨询,然后再施行,必能弥补缺漏和遗失之处,是很有好处的。
将军向宠,品德与性格贤良平正,通晓军事,先前试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所以众人商议推举向宠为中部督。我以为营中之事,悉数向他咨询,必能使行走之兵阵和睦团结,优劣之人各有其所。
亲近贤良的能臣,远离阿谀逢迎的小人,这是先前西汉兴盛的原因;而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倾倒颓废的原因。先帝在时,每每与臣论及此事,未尝不叹息且痛恨恒帝和灵帝二人。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良死守忠杰之人,愿陛下对他们亲近且相信,则汉室的兴隆,指日可待也。
臣本为一个布衣,耕种于南阳,于乱世中苟活而已,并没有谋求在诸侯之间扬名显身。先帝不以我出身卑微,而委屈自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向臣咨询当时天下之事,所以我很是感激,所以承诺跟随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受命于部队失利的时候,形势危困之时奉命出使,自打那是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臣谨慎,所以去世之前把大事交付于臣。自从接受这个任命以来,白天黑夜忧愁哀叹,唯恐先帝托付之事完成得效果不好,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故五月渡过泸河南征,深入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甲也很充足,我应当勉励统帅三军,北定中原。我应当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雄,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就是臣要报答先帝而忠于陛下的本职责任。至于处理日常之事,斟酌损失于收益,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责任。
愿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如果没有达到效果,愿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如果不能进献圣德之言,则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怠慢,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可以自己采取谋略,以获取善意的咨询,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刻地遵寻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十分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不知说了些什么。
赏析:
创作背景:公元221年,刘备称蜀国之帝,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死,临终时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出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公元227年决定北伐,拟夺取曹魏统治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刘禅后主,就是这篇《出师表》。
本文共七段,表达了如下的意思:
第一至第四段:是对刘禅的一些告诫和嘱咐。诸葛亮告诉他应该广泛听取他人意见,不能妄自菲薄,听不进忠义之士的话。对待宫内和朝廷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私心和区别。诸葛亮又指出,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忠厚老实之人,让刘禅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在军事上要多与将军向宠咨询和协商。
第五段:诸葛亮以西汉的兴盛,以及东汉恒、灵二帝灭亡作为实例,告诉刘禅必须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只有这样才能兴复汉室。
第六段:诸葛亮回顾了自己与刘备相识,以及多年来追随刘备的经历,和今后的方向。特别是刘备去世前临危受命,自己所作出的努力,以及目前已取得的成绩。再次表示了不负先帝遗志,一心北伐,扫除曹魏势力,恢复汉室的坚定决心。
最后一段:诸葛亮再次表示了自己坚定北伐的决心,不达目的甘愿受罚。且最后又叮嘱刘禅数句。
总之,读罢这篇文章,深深地感觉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首先看到的是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赤胆忠心。刘备虽然早已入土,但诸葛亮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对刘备的承诺,一心一意辅佐刘禅。他全力巩固和壮大蜀国的疆土,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北上进击曹魏,恢复汉室。由文章看出,他对刘禅这个不成器的幼主真是操碎了心。
诸葛亮这篇文章分析叙述透彻,说理循循善诱,一片赤子之心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