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6:30: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砚文 实习生张艺铎 广州报道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提出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明确指出健康体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标,并将体重管理纳入慢性病防治的核心策略。
肥胖早已超乎了体型问题的范畴,而是一种关乎全身多系统功能的慢性疾病。近年来,中国的肥胖率在不断上升。《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提出,目前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已超重和肥胖。根据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
当前,通过“运动处方”治疗肥胖问题已经在各地得到实践。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小飞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在预防疾病方面,体育和医疗具有相同目标,国家在此节点推动体重管理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引导“主动健康”来代替“被动医疗”。
2025年11月,粤港澳三地将联合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这将是推动全民健身,塑造健康观念的良好机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广州赛区定点医院,将为赛事建立快速响应的急救体系,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确保运动员得到及时救治。
十五运会将为粤港澳三地留下宝贵的医疗遗产。郑小飞说:“十五运会的举办将优化粤港澳三地的应急医疗体系,赛事期间建立的多层级应急响应机制在未来可融入大湾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长久服务于大湾区的居民。”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小飞,受访者供图)
南方财经:作为广州赛区定点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为十五运会提供哪些支持?
郑小飞:面对赛事期间可能存在的损失风险,我们将依托院内各专科的专业救治能力,为十五运会提供系列医疗保障,助力实现“零重大医疗事故”的目标。
首先,我们将建立快速响应的急救体系,通过5G远程会诊支持实现赛场与医院指挥中心的实时连接。并且,还将设立运动员的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影像学检查和手术资源,确保伤后的及时救治,针对重大损伤还将启动多学科联合救治(MDT)模式。另外,医院还将依托于以往对国家级和国际运动员治疗的经验,通过“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帮助全运会赛时受伤的运动员快速的回到运动赛场。
南方财经:对比往届全运会,十五运会在医疗保障体系上将面临哪些特殊挑战?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郑小飞:十五运会由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其医疗保障体系可能面临调整,比如三地医疗制度存在壁垒、资源调配较为复杂、协同合作存在风险等。
我认为,赛事期间,三地的医疗系统应从多维度进行协同配合,例如可以建立跨域医疗治理框架,成立联合指挥中心,确保医疗资源在三地有序流动。其次,构建分级响应网络,建立动态调度平台和临时健康数据互通平台。同时,还应积极优化应急联动机制,确保紧急情况下患者能够快速跨境转运。此外,在加强公众教育方面,可以在赛前通过短视频、跨境短信推送医疗求助流程,提升赛事救助效率。
南方财经:你认为,十五运会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留下哪些“医疗遗产”?如何确保这些成果持续服务大湾区居民健康?
郑小飞:十五运会的医疗筹备和保障工作将为大湾区留下多方面的“医疗遗产”。首先,将推动医疗基础设施升级,因为赛事新建或改造的智慧化医疗场馆、急救中心等,赛后可以通过功能转换成为大湾区区域性的医疗枢纽。
其次,赛事还将优化粤港澳三地的应急医疗体系,赛事期间建立的多层级应急响应机制,如“现场急救-定点医院-区域转诊网络”机制,可融入大湾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同时,跨城急救绿色通道、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等模式也可以进行常态化应用。
此外,在科技应用方面,十五运会还将促进三地在医疗方面的技术融合,一方面,赛时探索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5G远程会诊、可穿戴设备监测等技术的应用经验,可推动大湾区智慧医疗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赛事积累的运动损伤大数据可支持个性化健康管理研究,建立运动员与普通人群的损伤预防模型。
南方财经:医院的运动医学中心作为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建设单位,为广东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了哪些支持?
郑小飞: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主攻田径训练的前沿技术,对于加快广东体育强省建设,推动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及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我院的运动医学中心作为其核心建设单位,为运动员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在运动表现提升上,中心通过三维动作捕捉与步态分析等技术,精确量化短跑运动员的运动参数,并利用AI技术,基于苏炳添等顶尖运动员的动作数据库,为运动员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在技术应用方面,中心与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合作开发“运动风险智能评估系统”,结合运动员的人体力学数据、运动习惯,为运动员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此外,中心通过构建“速度项目运动员数据库”,整合生理指标、训练负荷、损伤历史等数据,为教练组提供周期化训练调整建议。
此外,心理干预和营养调控同样也很重要,中心积极进行运动员神经心理调控,采用经颅磁刺激(TMS)提升运动员专注力。同时还兼顾代谢营养优化,从过往经验来看,很多顶尖运动员并不是通过运动康复来恢复运动水平,而是通过营养的改变,达到了运动能力的提升。所以,中心为短跑运动员设计“爆发力-恢复”营养方案等,助力运动员提升身体素质,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
南方财经:你如何理解“运动是良医”这一理念?
郑小飞:“运动是良医”强调科学运动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将运动干预纳入现代医学体系,与药物、手术等传统手段并列。这个理念的兴起,标志着医学模式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的转型,是生物医学范式的突破。
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运动从“辅助手段”逐渐发展为核心的治疗方式,目前已进入国际权威诊疗指南。从大众层面来看,运动具有经济性、普惠性,将运动融入生活方式,并重塑“治未病”的健康文化,能帮助人们减少对药物的过度依赖。
南方财经:有说法认为,目前体育和医学仍处于一种条块化分割管理,医学管辖的是疾病治疗,而体育管辖的是全民健身。在你看来,推进医体融合的过程中,医疗机构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郑小飞:实际上,全民健身和医疗机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疾病预防。只不过,全民健身通过提升心肺功能、改善代谢等机制,直接作用于慢病预防的生理基础。
然而,目前在推动医体融合方面,医疗机构仍面临一定的障碍。一是运动医学人才稀缺。202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注册运动医学医师仅约1.2万人,且集中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全科医生中仅15%接受过运动处方系统培训。二是支付机制缺位,医保政策滞后,现行医保目录未覆盖运动处方服务,患者自费意愿低。三是存在数据孤岛效应,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与体育部门的国民体质监测网、公共场所运动设施数据互不联通,导致无法动态调整处方。四是医疗安全边界存在争议,运动处方的执行可能引发意外,现行法规未明确医生、运动指导师、场馆方的责任划分,导致医疗机构存在避险性拒开处方的现象。
南方财经:具体来看,体育与医学如何深度融合?
郑小飞:体育和医学的深度融合,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革新要求。首先,需从“疾病为中心”转变为“健康为中心”,医疗机构需增设健康促进部门,医生角色的将从“开药者”转型为“健康教练”。其次,还应从单学科主导转变为多学科协作,如建立“运动医学多学科会诊”(MDT)机制,例如骨科医生、运动营养师、康复治疗师联合制定膝关节损伤患者的重返运动计划。此外,还应破除数据孤岛,打通医院住院管理系统与体育部门体质监测数据库,实现健康信息互联。同时,还需引导患者主动参与体育运动,通过APP提供个性化运动视频指导,增强依从性。
南方财经:近期,国家在大力实施“体重管理年”计划,你认为在这个节点推动体重管理有何意义?在你看来,如何通过医疗手段介入体重管理?
郑小飞:近几年,中国的肥胖率在不断上升。推动体重管理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方向,实际上,是想通过引导“主动健康”来代替“被动医疗”。
医院开设了运动处方门诊,也是华南地区首批“运动是良医(EIM)”认证门诊,针对慢性病群体(如糖尿病、肥胖)设计运动干预方案,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运动强度,并与临床指标联动分析。针对肥胖问题,医院在2000年就开设了减重门诊,是最早在国内开展肥胖代谢病外科手术治疗的医院之一,减重手术已积累接近六千例,排名全国前列。
为了响应多学科协作的减重趋势,去年6月,医院发起建立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下设体重管理门诊/多学科减重门诊,由肥胖代谢外科、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运动医学科、心理科等十二个学科组建“肥胖代谢疾病MDT团队”,提供“评估-干预-随访”闭环管理,帮助患者进行一站式综合体重管理。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再次推动“体重管理年”方案,我们也算是恰逢其时,提前做好了相应的布局。
(视频拍摄:章启良、肖航、实习生王婷;视频剪辑:章启良、实习生王婷)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