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20:00
中国作为世界蚕桑文明发源地,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开启养蚕缫丝史。2008年,蚕桑习俗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江南水乡浙江湖州、桐乡等地每年四月以“轧蚕花”民俗活动延续千年文脉,通过多彩仪式祈愿丰收,演绎着丝绸之源的文化密码。
晨雾氤氲的含山,蚕娘发髻间别着蚕花簪,手托竹制蚕匾沿青石古道上行。山顶祭台前,焚香、祝祷等古礼次第展开,蚕农们吟唱的《蚕花谣》在山间回响,重现唐宋蚕神祭祀盛景。作为大运河畔重要蚕桑重镇,善琏镇将传统祭祀创新升级为蚕花娘娘巡游、非遗集市、蚕花运动会等文旅融合项目,吸引数万游客共襄盛举。
浙江湖州南浔区善琏镇文联副主席 沈虹:这里养蚕是蚕农主要的收入,每年到含山上来走一走,我们这个含山轧蚕花的民俗活动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旅游的盛会。
在德清蚕文化馆前,非遗舞蹈“扫蚕花地”以翩跹舞步演绎千年蚕事。舞者手持蚕帚模拟扫尘、喂桑动作,春秋时期流传的蚕室洁净仪式,经艺术提炼成为展现蚕事生产的动态画卷。这种融合劳作美学的舞蹈,经过当地文化工作者的改编形成了21套传统动作,编入互动教学系统,使这项古老技艺成为研学体验的热门项目。
游客:作为一个北方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南方的传统舞蹈,也是蛮吸引人的。
德清市民:舞蹈还是比较难的,因为它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一个讲究。
京杭运河流经的桐乡洲泉镇,800年历史的“蚕花水会”正掀起高潮。各地蚕农纷纷出动摇快船、绞丝船、拜香船。8个村两两对决,展开“踏浪抢彩”竞技,健儿们凌波夺鸭的场景引得两岸欢呼雷动。
桐乡市洲泉镇清河村快船队队员 钱海勇:抓到几只鸭子,成绩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体验了父辈当时的辛苦劳作,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传承。
从含山祭典到运河水会,这场跨越千年的桑蚕盛会,正以“蚕桑+”模式编织着文旅新版图,“轧蚕花民俗会”成为一个文旅吸引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丝绸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 楼航燕:体验到的缫丝、印染、织布,通过孩子们的亲身实践,能够让他们感知到我们这些古老的非遗技艺的珍贵。
浙江省级文化特派员 顾兴国:我们发掘了11类61项蚕桑文化要素,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的文化资源变成研学课程,还有品牌的建设,来推动当地农民、村集体的增收。
责任编辑:赵羽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