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4:30:00
开 栏 语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地处祖国北部边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多年来,达茂草原多元文化交续相通,多民族和谐共融,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交响乐章。“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历史佳话和英雄故事从这里传出。达茂旗自1952年建旗以来,70余载筚路蓝缕,砥砺前行;70余载栉风沐雨,铸就辉煌。如今,达茂旗正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潮头,无数草原儿女为全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才智,这其中的一些人已远赴异地他乡工作生活。
为集聚更广泛的关注支持,推动我旗高质量发展,旗政协提案文史委员会与旗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含弘光大 开放包容——天南地北达茂人》栏目,旨在展示曾出生、学习、成长、工作在达茂旗的国内外精英人士、优秀人物的风采,树立达茂旗开放包容、蓬勃向上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心怀桑梓、情系故土的人士为达茂草原的发展献计出力。
文化根脉
在广福寺的晨钟暮鼓中,在女儿山的巍峨身影里,一对姐弟用声音雕刻时光,以赤子之心丈量世界。斯琴塔娜与呼啸起姐弟俩,这对从漠南草原走出的央视电视节目主持人,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一段横跨东西的职业传奇。
他们的故事始于百灵庙的经幡之下——这座康熙皇帝赐名的“广福寺”,这座曾以血肉之躯庇护草原的古刹,将文化的坚韧深深镌刻在姐弟俩的基因里。母亲曾是达茂旗优秀的蒙汉双语播音员,声动草原的“广播”先驱。父亲则以渊博的知识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子女树立起人生的标杆。在这片浸透历史与信仰的土地上,姐弟二人自幼便懂得:声音不仅是天赋,更是使命。
姐姐:跨界交响
斯琴塔娜的艺术人生如草原长调般悠远: 从“中国财经报道”金牌主持,到美国中文电视台的文化使者;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的青涩学子,到国际论坛的多语演讲者;从话筒前的“草原夜莺”,到纽约画廊里的色彩诗人,始终未变的是她调色盘里故乡晨昏的底色。旅美期间,她创建的“斯琴塔娜电台”成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声波桥梁,正如她所说:“走得再远,我的声音里都带着百灵庙的风声。”转型画家后,其画作《敖包印象》系列被赞为“马背民族的颜色史诗!”
“无论走到哪里,草原都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底色”。这是她最常说的话。
弟弟:法治之光
呼啸起用新闻人的专业丈量时代:作为央视法治报道团队的核心成员,《平安中国》等标杆栏目的主导者,曾三度荣获中国新闻大奖的“调查记者”,他的工作推动国家多项民生政策落地。其报道的《草原蝗灾警示录》为受灾群众争取到国家级生态治理支持。他主持的节目和采访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课堂里的“活教材”,培养了大批新闻报道的生力军。“用镜头始终对准现场,用心去找寻真相”这句工作箴言诠释着他心怀天地的职业风骨。
精神传承
姐姐说:“父亲的书架是我们最早的知识殿堂”
弟弟说:“母亲教会我们用爱理解世界”
百灵庙长大的孩子从未忘记:
母亲那碗飘着奶香的蒙古早茶
父亲灯下批改教案的剪影
女儿山怀抱里倔强绽放的山丹花
斯琴塔娜在画展序言中告白:“我的创作,永远在寻找草原与世界的对话方式。” 呼啸起则在央视年度颁奖礼上郑重宣言:“记者手中有千钧之重,有毁誉忠奸,更有守望正义的铮铮铁骨。”
时代回响
这对草原走出的传媒人用实践证明:真正的专业精神,既要传承百灵庙见证的文明韧性,又要发扬乌兰牧骑的创新精神。当斯琴塔娜的声波与呼啸起的镜头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共振时,我们听到的、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成就,更是一个民族以其高度的文化自信与世界对话、让世界了解的生动范例。
斯琴塔娜,蒙古族,国家一级播音员,全国青联委员,旅美艺术家。曾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经济半小时”节目主持人、美国中文电视主播。小学、中学均就读于达茂旗,大学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中国传媒大学)。近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在国内外就播音与朗读艺术举办多次公益性讲座,多次参加海内外举办的巡回画展。视频号“斯琴塔娜电台”以其独特的视角与风格,备受广大网友关注。
呼啸起,蒙古族,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记者、节目主持人、制片人。曾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编导、出镜记者,《西部新闻》制片人。参与策划筹建“社会与法”频道,创建《中国法治报道》栏目,特别系列报道《平安中国》节目总编导。2005年至今担任央视法治栏目负责人。曾获得中国电视奖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等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精品节目。他的多期节目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教学范例,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报道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为中国法治建设贡献了力量。多年来累积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建设做过多部专题报道。其中,达茂旗农牧民遭受蝗虫灾害后,他带领记者制作系列报道,引起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回良玉的高度重视,为灾区争取到了救灾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