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1:38:00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即日起,在滕州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善评》,传播滕州好声音,汇聚滕州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刘旭
站在滕州滨湖镇湿地观景台,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东去。对岸河南境内的邙山轮廓清晰,白鹭掠过水面叼起银鱼,岸边芦苇荡里传来摇橹声。这座被黄河水滋养的鲁南小城,用两千年时光将大河的馈赠酿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
水脉里的生存智慧
黄河故道留下的沙质土壤,让这里生长的柳条柔韧异常。在大庙村,78岁的王老汉仍能娴熟地编织柳条筐。“编筐窝篓,全在收口”,他边编边念叨着祖传的口诀。过去行船人家用这些柳编器具盛水装粮,如今成了非遗工坊里的抢手货。离此不远的柴胡店镇,木版年画匠人正用特制黄河胶调颜料,这种用河蚌壳烧制的胶水,能让年画历经百年不褪色。
沿河而居的滕州人深谙治水之道。东倪村至今保留着清代分水闸遗址,石砌的闸口布满深浅不一的凹槽,那是当年调节水量的刻度。“七下八上”的汛期,村里老人会根据水痕变化决定开闸时机。这种朴素的治水智慧,在现代化水利工程中依然闪烁着光芒。
泥沙中的精神图腾
大坞镇洪山口村每年正月都要演“黄河号子”大戏。鼓点密集如雨点,号子声穿透晨雾,村民们装扮成治河民夫,用粗粝的嗓音吼出“一步三探脚,五步一回头”的治河歌。这种源自明清时期的民俗表演,将先民与大河抗争的集体记忆,熔铸成了坚韧不拔的精神符号。
在滕州一中校园,百年古槐的树根深深扎进黄河冲积层。老校史记载,1935年黄河决口,全校师生带着课桌椅登上屋顶,仍在风雨中坚持上课。这种“水淹不垮”的韧劲,在抗战时期的“鲁南文抗”运动中,又化作笔杆为枪的文人风骨。
新岸边的文化共生
微山湖二级坝码头,货轮正将滕州马铃薯运往上海。这种生长在沙质土壤里的“黄金薯”,因黄河水灌溉而格外香甜。不远处,渔民后代开办的“全鱼宴”农家乐炊烟袅袅,鲫鱼豆腐汤的鲜味随风飘散。传统农耕与现代商贸,在黄河故道上交织出新的生机。
龙泉塔下的“黄河文化体验馆”,00后讲解员正用全息投影演示河道变迁。当三维地图呈现出历代河道在滕州留下的“几”字形弯折时,参观者恍然大悟:原来这座小城的历史文脉,早被大河刻进了基因里。这种科技赋能的文化传播,让古老记忆焕发出年轻活力。
暮色中的滕州城,荆河与京沪铁路并行东流。河面上货轮鸣笛,岸边广场舞音乐渐起,古滕八景之一的“龙岭晴云”在晚霞中若隐若现。这座因河而生的城市,正用平实而坚韧的姿态,将黄河文化化作滋润万物的春雨。当传统与现代在河岸共生共长,当历史记忆与未来发展同频共振,滕州人用双手捧起的,不只是一抔黄河水,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