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5:53:00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北延伸的轴线节点上,一场关于县域经济突围的变革正在绵阳江油上演。
这座以“李白故里”闻名的川北城市,正以建设绵阳市域副中心为支点,重塑其在区域发展版图中的坐标——经济总量与工业总产值“双千亿”。目标背后,是传统工业强县向现代产业高地的深刻转型,更是中西部县域突破发展瓶颈的破局之道。
江油的战略选择,折射出绵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通过三年行动方案的系统布局,83个重大项目、631亿元投资构建起“产业建圈强链”的骨架,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的深度耦合成为核心驱动力。
从特冶新材料打破国际垄断到清洁能源产业生态重构,从实验室的技术裂变到产业链的价值跃升,这座全国百强县正以“科技+产业”的双螺旋结构,探索着绵阳市域副中心建设的深层范式。
创新突围
以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形成
近日,记者走进四川新为橡塑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看到,技术部经理赵继刚正在实验室内观察橡胶密封件功能测试。“橡胶密封件对于石油钻采设备而言,就像汽车的发动机、电脑的CPU,是最关键的零部件之一。”赵继刚对记者说。
赵继刚指着大大小小、尺寸各异的密封件模具向记者介绍,新为橡塑的主要产品是橡胶密封件和客运索道轮衬,其核心技术在于胶料配方,胶料必须能经受-70℃至200℃的极端低温和高温,还要进行抗压力和回弹性等多项实验,“过去这类产品依赖进口,现在我们通过校企联合研发,不仅实现了国产替代,还做到了橡胶密封件进入国内第一梯队,客运索道轮衬占国内市场份额第一,60%产品销往海外。”
新为橡塑的蜕变,正是江油创新突围的缩影——通过构建“需求端牵引+供给端突破”的创新闭环,江油在特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闯出一条特色路径。
江油市科学技术局局长万彪介绍:“在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供需两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我们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联合开展核心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比如四川新为橡塑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南石油大学合作,共同研发石油天然气钻采橡胶密封材料,突破企业订单瓶颈。”
政府搭台、院校联动、企业唱戏的背后,是江油围绕加快建成市域副中心进行的以需求为引领、促进成果转化的有益尝试。今年2月,江油出台了《江油市进一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文件从创新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施、创新氛围营造4个方面、12条内容支持科技企业,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只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做强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动力。当前,江油不断完善“链主引领+协同攻关”的创新体系,通过中试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江油的创新生态将会发生‘裂变效应’。”在万彪看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江油通过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支持等举措,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供需两端,为企业科技创新打开无限空间。
“千锤百炼”
带动产业链条整体跃升,江油这样解题
在离新为橡塑不远的四川六合特种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每一批出厂的高品质特种金属材料都要经过百炼千锤。所谓“百炼”,就是在真空感应炉及真空自耗炉内让十几种合金元素重新熔炼组合,并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气体,使高端合金材料更加纯净。
“百炼”之后是“千锤”。记者在六合特材锻造车间看到,国内最先进的自由锻设备正在将重达数吨的坯料锻压变形。据了解,此快锻机最大锻造压力可以达到6000吨,最大锻造频次达到每分钟115次,装备的双操作车可以按照工艺需要进行高难锻造动作配合。锻造可以使高品质特种金属材料内部组织更加均匀,以满足材料耐高温耐腐蚀严苛的使用要求。
“客户对产品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对生产工艺进行升级。”六合特材综合管理部部长侯荣光指着成品库正准备装车发货的锻材锻件说,作为四川省标志性产品链主企业,六合特材带领着江油本地共30余家配套企业发展,“如果本地特钢企业产品质量都能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将会极大推动江油特冶新材料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整体高质量发展。”
如何带动特冶新材料产业链条整体跃升,是摆在江油面前的一道急需破解的难题。
江油形成了以攀长特为“链主”,六合特材、长祥特钢为“龙头”的特冶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国内中高端特冶新材料品种最为齐全的产业集群,具备年产50万吨高端金属合金产品生产能力,高温合金、钛合金、工模具钢、特种不锈钢等拳头产品享誉全国。
江油市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龙丽羽给出了江油的解题思路:“江油高新区正以‘建圈强链’重塑产业版图,锚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规上工业集聚度超70%、主特产业产值占比超90%’奋斗目标,力争2025年规模企业达到175户,推动特治材料和机械加工行业完成‘智改数转’30家以上。”
“按照‘三年行动’路线图,‘集群’效应将在2027年显现,江油将形成特冶新材料、绿色建材、清洁能源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江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曾波认为,江油产业底蕴深厚、资源禀赋突出、科技转化高效,随着配套出台的《江油市培育发展产业新赛道三年行动计划》《江油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江油市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十二条政策措施》等政策的落地,必将有利于加速推动江油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江油工业也将更好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为绵阳加快建成省域副中心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多贡献。
沉甸甸的“任务书”,折射出江油发展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江油以“深度融入绵阳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发挥全国百强优势加快建成市域副中心”为主题,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经济总量和规上工业总产值加快迈进“双千亿”等重要目标,通过建设经济、消费、金融、教育医疗四个副中心,打造北向出川交通枢纽,支撑市域副中心建设。
“建设市域副中心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变革。我们将严格对标绵阳‘八大行动’,明晰江油实施路径立足实际,彰显特色优势,将‘产业建圈强链’放在首位,以项目为抓手,共实施重大项目83个、总投资631.93亿元。”江油市常务副市长刘军表示,同时,还制定涵盖三次产业、科技金融、教育医疗等19项重大政策,以台账化、清单式抓落实,确保首战告捷。
(涪江观察记者 郭若雪 杨方彧 刘曾太 文/图 部分图片为视觉绵阳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