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9:53:00
凌晨三点从剧痛中惊醒
像是有无数根钢针在搅动
……
这是怎么了?
男子长期肥胖
全身关节被痛风石“攻占”
王先生今年45岁,身高180厘米的他,体重高达100公斤。他的生活习惯并不健康——高热量、高嘌呤的食物常常摆满餐桌,外卖更是家常便饭,平时几乎不运动。日复一日,体重秤上的数字一路飙升,体内的尿酸水平也在悄然失控。
近几年,他的痛风发作得愈发频繁,几乎每月都要“光顾”一次。每次发作,关节都会迅速肿胀,疼痛让他连走路都成了奢望。更可怕的是,全身关节渐渐被痛风石“攻占”,这些像石头般坚硬的沉积物不仅破坏了关节结构,还时不时破溃流出灰白色液体,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每次看到关节上的痛风石,我都觉得自己像个怪物。”王先生满脸尴尬地说。
最近一次的检查结果更是令人揪心:尿酸高达600μmol/L(正常值<420μmol/L),肌酐200μmol/L(提示肾功能受损),B超还显示双肾结石。医生诊断,长期的肥胖和不良饮食习惯导致他体内尿酸合成失控,而肾脏排泄能力却在肥胖的重压下大幅下降,最终引发痛风的一系列并发症。
专家提醒
控制体重、管住嘴是防治关键
痛风石到底怎么形成的?面对王先生的疑问,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声东给出了解释:“我们的血液里漂浮着无数微小的尿酸结晶,当浓度超过饱和点,这些结晶就会悄悄沉积在关节缝隙、肾脏、血管壁上。”
李医生表示,一顿海鲜火锅可能让尿酸飙升30%,一次醉酒可能让肾脏排泄能力瘫痪12小时。长期的高嘌呤饮食就像不断往血液里撒盐,最终让关节成为尿酸结晶的“垃圾场”,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痛风石。
在门诊中,痛风合并肥胖的病例近几年有了明显增加,约占50%。“肥胖就像是痛风的‘帮凶’,脂肪细胞会促进尿酸生成,而肥胖又会影响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导致尿酸在体内堆积,最终诱发痛风。”
更令人担忧的是,痛风与肥胖一旦“联手”,不仅会加剧关节损伤,还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如果不及时干预,患者的关节功能可能严重受损,生活质量将大幅下降。
如何打破痛风与肥胖的恶性循环?李声东给出了专业建议:
急性期及时用药:痛风发作时,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缓解疼痛;长期控制需规律使用降尿酸药物,目标是将尿酸降至360μmol/L以下。
减肥是关键:减轻体重能降低尿酸水平,改善代谢。建议采用低热量、低嘌呤饮食,避免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每日喝水2000-3000毫升,促进尿酸排泄。
科学运动:推荐快走、游泳、骑行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痛风发作。
他特别提醒,痛风治疗有“黄金时间”——发作后越早干预,关节损伤越小。此外,患者应定期监测尿酸,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
痛风/降尿酸用药六大热门问题
每年的4月20日是“世界痛风日”,也叫“全民关注痛风日”。以下是一些热门的痛风/降尿酸用药问题:
01
尿酸高,不痛就不用管?
“我知道我的尿酸超标了,但是我又不痛,没必要治。”
——你周围有没有这样“嘴硬”的人?这个认知误区对身体的伤害可太大了!
的确,不是所有血尿酸升高的人都会出现关节痛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成人在正常嘌呤饮食时,男性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时,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而100名高尿酸血症患者当中,大约只有10名患者会出现痛风。但是,尿酸毕竟是一种代谢废物,危害可不只是导致痛风那么简单。
划重点!
尿酸还可能沉积在身体的其他器官,静悄悄地造成更大伤害:
02
痛风发作,吃药为什么更痛了?
门诊常有患者问医生:“我明明痛风一发作就吃药了,为什么反而越来越痛了?”
不妨自查,你真的吃对药了吗?
痛风本质上是一种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许多患者深知这一点,因此在痛风发作时果断服用了降尿酸药——其实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
划重点!
在痛风急性期,治疗重点是控制炎症和缓解疼痛,并不是降低尿酸水平。
急性发作期用药时间建议在12~24小时内甚至更早,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急性发作期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
其中,根据临床诊治指南,非甾体的抗炎药物(NSAIDs)是首选用药,又可分为:
传统非甾体抗炎药:代表有双氯芬酸、布洛芬、美洛昔康,胃肠道损伤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选择性COX-2抑制剂:代表药有塞来昔布、艾瑞昔布、依托考昔,胃肠道损伤可能性相对小一些。
对于不能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可以单独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也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总体而言,鉴于可能存在的药物副作用,如胃肠道和心血管安全性,痛风急性发作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可结合肝、肾超声检查情况来针对性制定用药方案,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不好的患者。
至于降尿酸药物,应在痛风急性期完全缓解后再开始使用(疼痛缓解2周后)。如果在急性期就盲目服用降尿酸药,反而可能加重疼痛,延长发作时间。
03
降尿酸药会伤肝伤肾,能不吃就不吃?
一般来说,降尿酸药物可用于高尿酸血症患者,以及痛风缓解期(间歇期)、痛风慢性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痛风性肾病期患者。
不过,有些患者对吃降尿酸药始终有顾虑,比如:
“听说吃别嘌呤醇会损害肝功能,不如不吃,发作时吃止痛药不就行了?”
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划重点!
一方面,所有经肝脏、肾脏代谢的药物,都有可能存在肝、肾损害的风险,治疗痛风的药物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只要患者严格遵循医嘱,配合合适的护理措施,定期检测肝肾功能,是可以有效避免肝肾功能受损的。
另一方面,失控的高尿酸才是真正伤肾伤肝的“幕后凶手”。如果尿酸控制欠佳,痛风反复发作,需要经常吃抗炎止痛药,长期以往更容易造成肾脏损害;而降尿酸药物反而是从源头上打断恶性循环、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措施。
具体来看,降尿酸药物分为两大类: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别嘌醇、非布司他
促进尿酸排出药物:苯溴马隆
在药物说明书中,别嘌醇的适应证包含了有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非布司他则是经肝肾双通道代谢的药物,对已经存在轻度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也无须调整药物剂量,可见这两个药物并没有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
至于苯溴马隆,肝功能损害是其不良反应之一,同时禁用于中至重度肾功能损害者。但有研究报道显示,苯溴马隆在西方国家肝损的发生风险仅为1/17000,可见常规剂量下该药物还是相对安全的。
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尿酸达标值有所不同,患者要在药师或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不要自行服用药物治疗,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04
尿酸明明降了,为什么还是痛?
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在服用了降尿酸药后,长期沉积在肌肉、皮肤、血管、器官、骨骼等组织中大量尿酸,会向血液转移,容易打破关节中尿酸的浓度平衡,从而使得结晶更容易产生,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尿酸下降速度过快也可能引发疼痛。
这一过程虽然可能让人疼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尿酸水平得到了控制,病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还要继续严格听医生“指挥”用药,尽量让尿酸“降于无形之中”。
05
不痛了,能停药吗?
痛风治疗关键一步在于间歇期,这个阶段坚持服药降尿酸才能避免痛风反复发作。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是一个长程达标的过程,血尿酸降至正常后不能自行停药,要听从医嘱。
直到尿酸盐结晶排解干净,尿酸正常值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才算达到目标值。
擅自停药可能会导致尿酸指标反弹,尿酸的剧烈波动更容易引起尿酸盐的析出与沉积,不但病情得不到缓解,还容易频繁痛“疯”。
06
靠吃药就能一劳永逸吗?
痛风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一样,需要长期管理,而想要长期达标,痛风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如:
若发现关节莫名疼痛
体重异常增加等症状
及时就医检查
来源:南方日报、宁波晚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老人报、广医二院 编辑:小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