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4:5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四月草长莺飞,正是踏春出游的好时机,实体商业也同样在“寻春”,为线下商业的流量增势提供新的突破口。
与传统的购物中心不同,深圳的众多“公园式”商场开始尝试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让公园的自然春色与商圈的人文色彩进行融合。消费者不再只是匆匆的过客,而是可以在购物之余,停下脚步感受四季更迭,体验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美好。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李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着力打造宜居智慧城市,以及国务院出台政策培育新型消费场景的背景下,这类商场巧妙地把自然景观、文化体验与消费空间融为一体。通过打造绿意盎然的开放式环境,不仅缓解了城市钢筋水泥带来的压迫感,还创造出既能休闲散步,又能亲子互动、感受文化熏陶的复合空间,尤其契合了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生活与情感交流的双重追求。
深圳商业体的“公园化”革命
在传统商业形态面临获客流量困境的时候,与公园文旅结合似乎成了一条新路径。
连通莲花山公园和笔架山公园的深业上城、可观鹅看鹿的大运天地、一边逛街一边看海的欢乐港湾和有“都市绿洲”之称的坂田万科广场……尽管这些商场的定位和设计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核心概念都离不开公园。
福田中心区按照现代CBD模式规划,包含金融、商业、文化、行政等功能,但由于开发时序不同,各板块之间未能完全融合:文化行政区作为公共活动中心,与商业区之间被广深高速、地铁施工等基础设施阻隔,形成“孤岛效应”。
例如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的深业上城,毗邻莲花山公园和笔架山公园,并创新性的通过700米长的空中连廊(幸福廊桥)将两大公园与商业空间巧妙融合,形成“公园—商业—公园”的环形动线。
晨跑者可以在途经商场时便捷地购买一杯提神咖啡,而周末携家带口的亲子家庭既能享受户外自然的惬意,又能在室内空间获得舒适的休憩体验。“商业+公园”的复合业态模式,有效拓展了深业上城的客群覆盖面,实现了不同需求人群的无缝衔接。
相关数据显示其2024年销售额达60亿元、客流量突破4600万人次,且计划引入深圳首家市内免税店,进一步提升商业竞争力,吸引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年轻群体、港人及周边上班族。
无独有偶大运天地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商业面积约6.5万平方米,于2024年7月28日开业,是深圳首个可呼吸开放式商业街区。该商场建造在大运公园里,将自然元素融入商业空间,绿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绿化率超过93%,环湖步道两侧树木葱郁,湖面常有白鹭掠过,营造出都市中难得的自然氛围。
商场精心饲养了包括黑天鹅“芝麻糊”、梅花鹿“182”和“梦鹿”、蓝孔雀“蓝朋友”等特色动物种群,这些动物的栖息区域与商业空间有机融合,为消费者创造了独特的观赏互动机会。消费者在购物休闲的同时,能够近距离观察到各类动物在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活动状态,这种将绿植造景与活体动物展示相结合的创新手法,为都市商业空间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公开数据显示,其开业后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甚至一度超过15万人次,主要吸引龙岗及周边居民,包括家庭客群、年轻消费者和运动爱好者。
除此之外,在深圳市龙岗区内还有一座典型的公园式商场——坂田万科广场。其于2024年10月开业,以“商业+立体公园”的创新模式迅速成为深圳现象级商业项目。该项目以“在地自然探索博物园”为核心概念,将商业空间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兼具购物、休闲、社交功能的都市绿洲。
而“老网红”坐落于深圳湾畔的欢乐港湾,依托45公里海岸线,商业街区与海滨公园直接相连,消费者可边购物边欣赏海景,体验“逛商场如同逛公园”的独特氛围。项目总占地约38万平方米,包含海滨文化公园、商业街区、“湾区之光”摩天轮等多个业态,形成“公园+商业+文旅”的复合型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夜经济是欢乐港湾的一大亮点,其依托“湾区之光”摩天轮和光影水秀表演,成为深圳夜经济的标杆。摩天轮灯光秀《欢乐颂》和庆典广场《鲲鹏之梦》水秀每日上演,并结合各类夜间娱乐品牌,欢乐港湾成功打造了“夜市、夜购、夜游、夜赏、夜娱、夜趣”的全方位夜间消费场景,不少年轻消费者都热衷于来欢乐港湾感受夜生活。
李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园式”商场低密度的生态化布局设计,更与我国“双碳”目标形成呼应。这种模式之所以受到热捧,正是因为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的绿意、摸得着的温度,在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城市低碳转型提供了样板。
深圳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移民城市之一,其非户籍常住人口占比超过70%,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与高强度城市生活成为普遍现象。在这一背景下,深圳创新发展的公园式商场通过“商业+生态”的复合模式,为城市空间注入了全新维度。
李军分析道,近期出台的促进旅游消费政策,特别强调了商业与文旅体元素的跨界融合,这为公园式商场注入新活力——通过引入露天市集、文化展览等特色场景,既能带动消费升级,又可助力城市空间焕新。
诸如深业上城、大运天地等这些项目不仅重构了传统商业空间形态,更通过将自然元素深度融入消费场景,使都市人群在高密度建成环境中得以实现与自然的日常接触,有效缓解了由工作压力和环境缺失带来的都市焦虑症状。这种空间重构策略,既满足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需求,也为深圳这座“移民之城”提供了独特的生活解决方案。
实体商业新突围
“公园式”商场的创新实践,为实体商业开辟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
在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这些将商业与生态完美融合的空间,不仅重新点燃了线下消费的热情,更让消费者看到了实体商业的无限可能。有实体零售行业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体商业业态的更迭速度是飞快的,与文旅公园结合的方式解决了第一步留住吸引客人,但是为了“留客”以及促进消费仍需要考验。
“公园-商业-公园”环形动线、动物互动体验、滨海景观融合等案例表明,实体商业正在从单纯的交易场所转型为多维体验空间,而空间价值重构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种转变有效解决了线上渠道难以提供的“共境体验”问题,使商业空间本身成为吸引流量的核心资产。未来,实体商业的空间设计应更加注重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融合,通过景观渗透、功能复合等手段,打造具有独特记忆点的场景体验。
另一方面,首店经济与新品牌引流正成为实体商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策略。深圳各大商场积极引入区域首店、旗舰店,如深业上城的老佛爷百货华南首店、KK TIME的茑屋书店华南首店等,通过稀缺性品牌吸引消费者专程到访。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商场的品牌能级,还创造了独特的消费记忆点,使实体商业在线上流量争夺战中占据主动。
将于2025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中指出,鼓励社会资本依法进入公园配套服务领域,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公园+商业”的创新业态。
商业空间的社交化转型正深刻重塑运营逻辑,坂田万科广场的“废墟风艺术区”与深业上城的夜间市集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体验,激发用户自发传播行为,形成具有裂变效应的社交媒体营销模式。
与此同时,体验式经济的兴起也逐步推动商业业态持续创新:大运天地引入珍稀动物展示区,KK TIME打造宠物友好空间,有效吸引家庭客群与年轻消费者;欢乐港湾的夜间光影艺术与深业上城的夜间经济示范区则通过延长营业时间优化空间利用率。这些创新实践成功实现了商业空间的功能升级,使其从传统的交易场所进化为城市社交生活的重要载体。
《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明确支持公园提供餐饮、零售、体育健身等配套服务,为商业体与公园的深度合作提供法律保障,为这种创新模式保驾护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共同推动“商业+公园”模式向纵深发展。
欢乐港湾的摩天轮运营、大运天地的动物养护等案例显示,政府管公园、企业运营商业的合作模式正在形成。福田中心区通过深业上城缝合被割裂的CBD功能区,未来更多城市更新项目可能采用类似模式,提升商业与公共空间的连通性。
李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园式”商场模式应注入湾区创新基因,依托前海、南沙等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开发“生态+科技”沉浸式消费。如KK TIME的室内外视觉连续性、欢乐港湾的光影水秀等案例恰恰展现了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以未来实体商业的科技应用应更注重“润物细无声”,如AR导览岭南植物园、数字非遗工坊等,同步联动“粤夜粤美”夜间经济带,培育商旅文体融合新场景。
这些创新实践最终汇聚成深圳特有的城市发展逻辑:通过商业空间生态化实现人居环境升级,借助消费场景创新促进社会融合,利用市场化机制完善公共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市民生活质量,更在全球城市发展中提供了"密度与品质平衡"的中国方案。随着深圳加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公园式”商场将继续演化,其经验或将重新定义未来城市的商业文明形态。(实习生周家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