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4:34:00
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自1957年成立以来,如同一脉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将老一辈“以天为幕、以地为台”的赤诚与新一代“云端起舞、跨界融合”的活力交织成北疆文化的壮美画卷。在4月29日世界舞蹈日之际,记者走进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探寻这支队伍如何在北疆文化的沃土中,以舞蹈与歌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民族精神的时代篇章。
褪色的档案照片里,老一辈乌兰牧骑队员们坐着马车,身着粗布衣裳,脚踏简陋的马靴,手持传统乐器,在广袤草原上为牧民们送去欢乐与文化,彼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是队员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的身影虽然模糊,但那份对艺术的热爱与对人民的深情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正是这种“一辆马车走牧区,一块幕布搭舞台”的坚守,让《挤奶舞》的欢快节拍和《辽阔草原》的悠扬长调响彻北疆大地,用艺术纽带将万里草原编织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锦绣画卷。
原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舞蹈队队长(退休) 安俊:“那时候交通不那么发达,条件很艰苦。我们带着行李和道具,一走就是好几个月。到了牧区,也没有固定的舞台,不管是刮风下雨,只要牧民们想看,我们就演!党把我们派到草原上,就是要把温暖和希望带给牧民,再苦再难也得咬牙坚持。”
岁月流转,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艺术的载体悄然变迁,但“扎根人民”的基因始终涌动。新一代乌兰牧骑人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们不仅保留了传统歌舞的魅力,更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入其中,让乌兰牧骑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舞台上,舞蹈队的队员们身着鲜艳的服饰,用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歌声,讲述着草原的故事,传递着奋进的精神。从“坐着马车送文艺上门”到“网上乌兰牧骑惠民演出”,乌兰牧骑始终让政策“沾着露珠”、让文化“带着温度”。
2024年至今,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开展“文艺+宣讲”活动180余场,线上展播点击量超10万次,用舞蹈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史诗,用歌声唱响“石榴花开”的共同体情怀。
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舞蹈组组长 乌罕图:“在世界舞蹈日到来之际,现代乌兰牧骑通过创新发展和多元化传播,正将草原舞蹈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相比以前。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太多了,观众的观赏品位也高了,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创新去迎合观众的需求。我们有大巴车,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有专业的排练厅和专业的音响设备,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打磨作品,给农牧民群众带去更好的视听盛宴。还能用短视频平台直播演出,观众从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我们的演出,能够更好地把我们地域特色文化艺术传播出去。”
当退休队长与年轻队员们再同跳一支舞时,时光仿佛在此刻重叠——前者舞姿苍劲如胡杨,后者身段轻盈若飞燕,两代人的身影在舞台上交相辉映。从最初的几人到现如今的几十人演出队伍,从原野足迹到数字足迹,锡林浩特乌兰牧骑用六十余年的坚守证明,任凭时代浪潮奔涌,为人民起舞的初心永远是这支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最炽热的信仰,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正随着他们的舞步,在新时代的草原上绽放出更绚丽的光芒。
记者:张译丹 实习记者:崔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