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8:53:00
不久前,一条喜讯在黄虎村村民的朋友圈“刷屏”:在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拟命名名单公示中,该村榜上有名。黄虎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共有17个村民小组,1700余人,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资产和资源发包收入。得益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黄虎村盘好“资金账”,理顺“资产账”,查清“资源账”,通过打造“文创村”等方式推动资产资源多元化利用,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紧盯集中整治发现的顽瘴痼疾,持续深化“校园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医保基金管理、养老服务等方面突出问题治理。黄虎村的喜人发展与当地纪检监察机关深化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密切相关。随着整治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乡村提高了集体经济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清查集体“三资”、轻装上阵,文创、研学等多点开花,昔日“空心村”闯出发展新路
进入4月,位于武汉郊区的黄虎村热闹了起来:艺术家来此栖居、“文创客”在这里创作、研学群体身临其境体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黄虎村自然条件优越,村湾绿荫环绕,加之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逐渐发展起文创产业,吸引了相关企业和人员进驻。
“新居民”租下老民居,带动了村里文创产业的发展。赏茶艺、做陶艺、练武术……远道而来的游客在这里丰富了精神世界,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现在吸引了武术、茶艺、陶艺等20个工作室入驻,盘活22户农户的闲置房屋。”黄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博说,游客的到来带动了乡村民宿入住、餐饮消费、农特产品销售等,还解决了周边农民150余人就业,人均每年能增收2万元。
几栋白墙黛瓦的建筑依山而建,蜿蜒的小道将其串点成线,岔口的路标上指引着:小学士乐园区、小戏迷天地区、小百灵空间区……这是当地引进的“知音童谷”文旅项目,用地正是村里确权出让的9.76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村集体获取使用权出让金307万元。
曾经的黄虎村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杨博也是其中的一员。“从学校出来后就到了汽车厂工作,干了快15年但总感觉没有归属感。”杨博说,看到乡村振兴的政策越来越好,加上村里这些年变化很显著,自己慎重考虑后决定返乡。
2021年年底,经过一系列组织程序后,杨博成为黄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返乡后的杨博干劲十足,但也遇到了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的难题,比如村里在债权债务处理、资产登记管理、资源开发利用、经营合同管理等方面有一些问题,这常常让很多事办起来“有包袱”。
2024年,蔡甸区以黄虎村为试点开展村集体“三资”清查工作,进一步厘清黄虎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及相关合同现状,发现并督促解决了历史债务长期挂账、固定资产漏登、资产资源闲置、承包费收取不及时等方面的问题,实现村集体“三资”的确认、确权、确值,由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通过这次整治,村里核销了一系列长期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有效地破除了村级财务‘包袱’,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轻装上阵’。”杨博说,而且现在村集体“三资”情况逐步实现向村民公示公开,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一目了然,更好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
在村委会的智能大屏前,杨博点开了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平台构建出资产资源地理数据“一张图”,实现以图查地、查资产,确保每个图斑均能准确无误地对应至“一物一编码”的资源、资产记录,实现对该资源资产从初始登记、审议公示、产权交易,直至合同签订及鉴证书发放等全生命周期的连贯追踪与查询。
集体“三资”管理日趋规范,黄虎村轻装上阵着力发展文创、研学等产业。目前,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35万元,村集体通过房屋租赁、土地流转获得集体增收40万元。村集体的“腰包”鼓起来,为群众办事也更有力度。
深化整治、规范管理,监督推动织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
变化不止发生在黄虎村,蔡甸区通过摸清家底、盘活家产、规范管理,有力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动能,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为10%。
该区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各街道(乡、开发区)和村边查边纠、边查边改,针对查摆的1153个问题,分类施策、有力有序推进整改,追回欠缴承包费、租金等资金784万余元,收回资源1433.09亩,收回资产364处共计9990余万元。
“在这个过程中,区纪委监委聚焦集体‘三资’领域重点问题线索,集中力量重点攻坚,督促区农业农村局向区纪委监委移送一批高质量线索,对可查性比较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保快查快结、查深查透、处置到位,充分发挥案件办理的震慑作用。”蔡甸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目前集体“三资”管理领域共立案68人,党纪政务处分52人,留置3人,移送司法机关2人。
在持续以案件查处强化震慑的同时,区纪委监委深化以案促改促治工作,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印发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不到位问题典型案例,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将惨痛教训变为党员干部听得懂、看得见的深刻警醒,形成强大震慑。
“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年,整治后的明显变化就是针对村干部的信访量大幅下降。”蔡甸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宁敏说,往年在信访件中有70%涉及村干部,如今不仅信访件总量下降了近三分之二,而且涉及村干部的占比也小了,群众对村干部的评价普遍提高。
深挖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背后的薄弱环节、制度短板,针对性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相关制度26项,印发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资料汇编、区激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形成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及交易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推动从个案查办向系统施治、全域治理拓展。督促推动全区所有集体“三资”清查数据录入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实时对各街道(乡、开发区)农村集体“三资”底数、经济合同、财务数据、产权流转交易等状况进行预览、监督和动态预警,实现全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一网统览、一网统管”,促进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盘活资源、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让群众生活更有获得感
“现向你单位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立足蔡甸区农村集体‘三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增收办法举措,带动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2024年年底,区纪委监委向区农业农村局提出纪检监察建议,指出该局在农村管理工作上的短板和漏洞,并从5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是坚持和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纪检监察建议的有力推动下,当地着力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实现村级资产提质增效。
“以前南湖村叫‘难糊嘴’,村里条件差、村民生活苦,印象中都没有一条好走的路。”45岁的许俞华回忆,早些年,一家人的收入全靠夫妻二人外出打零工,收入不高而且不稳定。如今,两口子在家对面的菜市场承包了商铺,做起了熟食、收售农产品的生意,年收入比以前打零工几乎翻了一倍。“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尝到了家门口就业的甜头。”许俞华说。
许俞华所说的菜市场,占地共有9亩多,以前是一块无人管理、没有利用的荒地。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后,明确了这块地归属南湖村。“这里能辐射周边5公里的群众,集体讨论后就建立了一个临时菜市场,方便周边群众生活,也方便本村村民就业。”南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蒋创介绍,目前村集体年收入有60万元,大部分收入来源是该菜市场,菜市场90%以上的商铺和摊点都租给了村民,让群众有就业、有收获。
在蒋创看来,通过规范集体“三资”管理,现在村里的账目明、底数清,带动村干部提高了利用集体“三资”的意识,让大家更有信心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看到菜市场的生意越来越好,蒋创内心也有了新规划,“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把菜市场建设得更好,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蔡甸区各个村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推动发展乡村振兴产业:索河街道梅池村流转土地930余亩,打造集生态种植、研学教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香草花田·芳香产业田园综合体,解决当地农民就业22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余元,优化了村湾环境。消泗乡渔樵村通过租赁张家大湖,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80万元;对105.3亩田耕地整合平整后重新发包,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2万余元。
“我们将立足职能,持续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重点,以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等要素为抓手,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推进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蔡甸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记者 薛鹏 自湖北武汉报道)